◇吐鲁番博物馆馆藏4000余件文书类文物,近多少年外地又出土了1.5万余件文书类文物,内容无所不包,是研讨跟懂得现代西域地域国民实在生涯图景的可贵材料 吐鲁番墓葬中大批发明“入乡顺俗”的宓羲女娲像,反应诞生活在吐鲁番盆地的各族国民在来往交换融合中发生对中汉文化的认同 “吐鲁番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刺眼的‘明珠’,相干发明对考古界的奉献跟影响存在天下意思。”
◇吐鲁番墓葬中大批发明“入乡顺俗”的宓羲女娲像,反应诞生活在吐鲁番盆地的各族国民在来往交换融合中发生对中汉文化的认同
◇“吐鲁番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刺眼的‘明珠’,相干发明对考古界的奉献跟影响存在天下意思。”
文|《瞭望》消息周刊记者 张瑜
吐鲁番博物馆馆藏的宓羲女娲绢画 受访者供图
从古长安动身,路过河西走廊,穿行数百里茫茫戈壁后,吐鲁番映入视线。这座古丝绸之路上的汗青名城,曾是东汉西域长史府、唐安西都护府的治所。这里曾风行过7种宗教,应用过十余种笔墨、20多种言语,是触摸现代新疆地域实在面貌的“露天博物馆”。
枯燥少雨的气象,使得吐鲁番1491处弗成挪动文物遗迹以及大批出土文书、墓志、纺织品、皮成品等可贵文物完全保留,见证着中国历代中心政权管理新疆的汗青旧事,以及货色方文明交换互鉴的动听篇章。
刻画西域生涯图景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一首喜闻乐见的歌曲让吐鲁番的葡萄名扬四海。
约1600年前的十六国时代,生涯在吐鲁番盆地的先平易近们就开端莳植葡萄并酿制葡萄酒。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M408墓室一幅名为《庄园生涯图》的壁画,活泼展现了这一现实。壁画用墨线勾画出三棵画满小圆点跟海浪状线条的果树,树旁标识着“蒲陶”二字,左侧还具体绘制了葡萄榨汁、过滤、煮沸、蒸馏、装罐的全进程。
“壁画的内容、情势、技法、作风与河西以致华夏类似度极高。”吐鲁番学研讨院专家先容,公元327年,前凉在吐鲁番首设高昌郡,郡县轨制开端在新疆履行,并逐步构成了与华夏地域雷同的审美跟生涯方法。公元460年,以汉工资主体住民的处所政权高昌国在吐鲁番树立。
公元640年,唐朝当局在吐鲁番设置西州,并设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北京年夜学汗青学系教学、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表现,一系列唐制的履行,使得西州既保存了边境特色,又在政治、经济、文明等方面与唐朝边疆各州县并无太年夜差别。
吐鲁番博物馆中,唐代12岁少年卜天寿缮写的《论语郑玄注》备受存眷。北宋时,郑注《论语》就已掉传,直到20世纪初才在吐鲁番跟敦煌两地发明了多少断片,吐鲁番博物馆保留的就是此中较为完全的手本。除《论语郑玄注》外,卜天寿还缮写了一些打油诗,此中一首写道:“他道侧书易,我道侧书(难),侧书还侧读,还须侧眼(看)。”
独一无二,甘肃敦煌藏经洞中发明唐五代时代在我国东南地域广为传播的《开蒙要训》,一逻辑学郎题记写道:“闻道侧书难,侧书切实难,侧书还侧破,还须侧破看。”距今千年前两位学郎逾越时空的“遥相呼应”别风趣味,更表现出华夏与西域在文明教导上的彼此影响。
吐鲁番学研讨院技巧维护研讨所担任人陈玉珍先容,吐鲁番博物馆馆藏4000余件文书类文物,近多少年外地又出土了1.5万余件文书类文物,内容无所不包,是研讨跟懂得现代西域地域国民实在生涯图景的可贵材料。
记载各平易近族来往交换融合
汗青上,吐鲁番盆地是多平易近族聚居之地。高昌国时代,至少就有华夏谪发的守兵后辈、河西来的汉族年夜姓世家以及中亚做生意来此留居的粟特人等。
吐鲁番博物馆展厅内,两幅并排悬置的宓羲女娲像惹人注视:此中一幅,宓羲女娲为深目高鼻、络腮卷须的胡人抽象,另一幅则是华夏汉族长相。
吐鲁番学研讨院副院长陈爱峰先容,宓羲女娲是中汉文明中的人文鼻祖,墓葬中放置人首蛇身的宓羲女娲像,曾是华夏地域丧葬风俗。吐鲁番墓葬中大批发明“入乡顺俗”的宓羲女娲像,反应诞生活在吐鲁番盆地的各族国民在来往交换融合中发生对中汉文化的认同。
吐鲁番博物馆内,破着一座用汉字跟回鹘文誊写的《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复成品,报告了八代回鹘亦都护由高昌入仕元朝当局的业绩。
公元1275年,东南诸王兵变权势向元世祖忽必烈防御,高昌城被围城6个月,亦都护高昌王火赤哈儿昂然道:“吾闻奸臣不事二主,且吾生以此城为家,逝世以此城为墓,终不克不及尔从。”后战胜身亡。忽必烈感怀回鹘亦都护的义举,把甘肃武威东南的永昌作为封地,安顿回鹘亦都护家属及其亡命的臣平易近。今后高昌王室便在永昌扎根,后辈还与蒙古王室通婚。
粟特人的家乡在明天的中亚地域撒马尔罕一带,他们临时在古丝路沿线停止国际间商业,离开中国后,受华夏姓氏文明影响,常以本国名作为姓,比方康、安、曹等。他们中的一些人留居上去成为外地住民,有的还入职为官。高昌海内就寓居着不少曹姓跟康姓的粟特人。
吐鲁番交河故城沟西坟场出土的《唐龙朔二年(662)康延愿墓志》标明,墓主为康姓粟特人,曾是西州军事将领,出土墓志夸大“其先出自中华,迁播届于交河之郡也”。陈爱峰剖析,这阐明墓主已将中华认同为本人的本籍,将中汉文化认同为本人的文明之根。
见证货色方文明交换互鉴
吐鲁番市葡萄沟以西的一座丘岗上,坐落着当选“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明”的西旁景教寺院遗迹,这是海内现在发明范围最年夜、出土文物最丰盛且时光跨度较长的景教遗迹,其年月为唐代至元代。
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支派,于唐代初年传入中国,遗迹中出土了用华文、叙利亚文、回鹘文、粟特文誊写的一批主要文书,以及北宋漆碗、“熙宁元宝”货币、玉雕十字架等主要文物,还发明了统一纸张正背面分辨誊写华文佛经与叙利亚文景教文献的情形。
“这些考古发明反应出景教曾在吐鲁番风行,与释教、玄门、摩尼教浮现出多元文明共存、多种文化交换互鉴的气象。”吐鲁番学研讨院考古研讨所担任人王龙说。
陈爱峰先容,现在考古发明吐鲁番曾传播过萨满教、祆教、释教、玄门、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此中有14处释教石窟寺遗迹,约400座洞窟,宗教考古陈迹富集,是新疆宗教文明的“样本库”。
吐鲁番市鄯善县的吐峪沟石窟是有名释教石窟,吐峪沟66窟主室门道墙壁上,绘有一位穿着富丽的天神图像,其死后还绘有一只爬行于地、双目圆睁的犬类植物。
经由对照研讨,专家断定这是祆教神祇。祆教别名琐罗亚斯德教,曾是古波斯帝国的国教,风行于西亚跟中亚地域。祆教神祇在释教洞窟中呈现,标明差别宗教在传播进程中的一直融会与相互吸纳。
“吐鲁番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刺眼的明珠,相干发明对考古界的奉献跟影响存在天下意思。”中山年夜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学刘文锁说。
(《瞭望》2025年第7期 )